2018年未来生产准备度报告

 

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风潮下,许多破坏式创新技术以及与其他跨领域技术的融合,再加上全球化的影响,不但颠覆了传统的生产制造与商业模式,更驱动了价值链的移转。世界经济论坛(WEF)与Kearney顾问公司合作发布了2018年未来生产准备度报告(Readiness for the Future of Production Report 2018),设计出标竿式的研究架构,以分析100个经济体对未来生产模式的准备度并进行国际评比,目的在于提醒各经济体对于未来转变,并采取更积极的作为,才能达成包容性转型与成长的目标。

依据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提出的12项新兴技术,包含:人工智能与机器人、无所不连传感器、虚拟与扩增实境、积层制造、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、先进材料与奈米材料、能源捕捉/储存与传输、新运算技术、生物技术、地球工程、神经科技、太空科技等,这些新兴技术预计将冲击开发中国家约2-8%的工作,但也将带来新兴的工作机会,各国政府若能做足准备、抢得先机,就能立于不败地位,扭转未来的命运。

准备度(Readiness)常被用来评估风险管理与因应挑战的能力,因此在方法学设计上是以反应目前生产状态,以及驱动未来生产动力作为研究主架构,并研提59个准备度指标,归纳为两大面向:
一、生产结构:反映该经济体当前生产基础的复杂度和规模。
二、生产驱动因素:决定该经济体在未来生产中运用新兴技术和把握机会的关键因素。

为评估各经济体整体的基础概况及对未来的准备状态,该研究将100个经济体区分为领先型、传统型、高潜力型、新兴型等4个族群,涵盖全球不同的区域。整体而言,领先型和传统型两族群未来可望胜任较复杂、较大型的生产结构;反之,高潜力型与新兴型后两族群只能负责小型、简单的生产结构。在大面向的积分排名上,代表目前生产结构排名前五名依序是日本、韩国、德国、瑞士及中国;代表驱动未来生产力的生产驱动因素排名前五名依序是的是美国、新加坡、瑞士、英国与荷兰。

从指数分析的结果,可得到以下结论:
一、面对生产体系全球转型的挑战,各经济体改革速度并不同调,未来两极化发展的情况势必加速。 
二、面对未来转型,每个经济体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。
三、所有国家都有可以在提升的空间。
四、各类型经济体都有必须面临的挑战。
五、当新技术形成新的产业聚落时,只有准备就绪的国家才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就位。
六、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让企业选择回归本国,或移转至邻近国家并引发全球价值链产生结构性变化。
七、对于未来生产的准备必须拉高到全球或区域性层次,而非国家层级。
八、创新的公私合作模式将有利于加速转型。

在个别国家发展方面,中国大陆在2016年的生产附加价值(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, MVA)占全球近25%,虽然代表生产规模的MVA为全球第1名,但在生产结构的复杂度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,中国大陆预计以「中国制造2025」发展创新的新兴技术,以成为制造强国。

日本的制造业虽然是世界第三大,但是MVA只占全球9%,在「社会5.0 (Society 5.0)」的愿景下,日本要让整个社会也随着生产转型而翻转。新加坡的制造业占GDP的比率从1960年的11%成长到2000年的28%,近年来以技术研发及产品设计来提高MVA,在全球贸易与投资驱动以及体制架构等未来驱动力居全球之首。美国的制造业是世界第二大,MVA占全球16%,以技术与创新、需求环境两项生产驱动力居世界龙头,但在移民政策与自由贸易协议方面的不确定性较高。

数据源:
Readiness for the Future of Production Report 2018
STPI NAR Labs国家实验研究院 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